第(1/3)页 那医生也快乐地笑了:“所以她会选择完全堵死颈内动脉,还是选择放一部分斑块碎片过去,赌一赌会不会脑梗死呢?” 两人拥有同一个金主爸爸:本杰明。兄弟俩心意相通,不由相视而笑,其乐融融。 通常情况下,他们说的完全正确。 球囊扩张是一个有风险的操作,不仅会导致梗塞,还有可能导致动脉夹层,甚至动脉破裂。 其中度的拿捏,全在于医生的水准。 为了安全起见,医生们在扩张时都是小心翼翼,一步步调整,绝对不敢一下子扩张到位。 扩张完成后,球囊退出,支架留置,这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。 反正快不起来。 介入室内,苏新月平静地说道:“打开保护套、冒烟。” 保护套,也就是雅各布口中的滤网缓缓张开。 与此同时,助手注入造影剂,通过导管,经过支架,直奔保护套而去。 约翰将局部画面放得更大,所有人都不再说话,默默注视着保护套的位置。 现在有两种可能: 1,如果冒烟正常,说明苏新月选择的是保留滤孔,造影剂得以全部透出。 保留滤孔,就不可能做到她所说的100%避免脑梗死,最多是跟没有发明保护套时相比较,脑梗死几率下降。 虽然这其实已经是伟大的发明,但被她的100%一搅和,伟大程度反而受到了损害。 2,如果冒烟稀少缓慢,说明苏新月选择的是不保留滤孔,完全堵塞颈内动脉。 这种情况下,液态的造影剂能缓慢透出少部分,固态的斑块碎片却休想出来了,也就100%地避免了脑梗。 但是大脑能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极短,可以说以秒计算—— 缺血十几秒,就会出现电位改变。 缺血30秒,功能就会减弱。 缺血2分钟,结构性改变。 缺血5分钟,改变不可逆。 颈内动脉供应着2/3的大脑,还有一部分间脑,其重要性毋庸置疑。 所以,理论上最多有五分钟操作时间,但实际上不应该超过2分钟。 同时,人有个体差异,为了安全起见,最好不能超过1分钟。 造影剂的速度非常快,很快保护套前方就飘出了稀疏的“烟雾”。 一看这稀少的量,医生们就都明白了:苏新月选择了不保留滤孔,完全堵塞颈内动脉! 1分钟! z国人有这实力吗? 第(1/3)页